當前,全國黨員干部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作為一名網格員,如何貫徹落實好主題教育所提出的“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和實現“理論學習有收獲,思想政治受洗禮,干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總目標?我認為,要切實從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入手、在與群眾打交道時要飽含真情,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用耐心、愛心,真誠去面對群眾,做到腳踏實地、事無巨細、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使自己真正成為老百姓的貼心人,才能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場上奮勇前進。
當好“自家人”。當下,機關干部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已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和熱議,不少領導和機關干部深入基層知農事、察民情、解農難、暖民心,贏得群眾的廣泛贊譽。但是個別駐村干部仍然放不下架子,把自己凌駕于“村民”和村級組織之上,欣然接受或默許基層組織和村民為自己提供各種事務幫忙、提供生活關照等。這些都是駐村不沉、作風不實的具體表現。事雖不大,但關乎黨員干部的形象和工作作風。作為駐村幫扶干部,自己的事情自己要親力親為,當好“自家人”。對群眾把自己當成“客人”,經常幫忙煮飯、送菜等小事情,要婉言謝絕或按規定支付費用時時處處都要牢記自己是黨和政府派駐的干部,你的一言一行都關乎黨和政府的形象。
當好“同行人”。進村入戶首先要求駐村干部開口說話,但是如果說話村民聽不懂或者不愿聽,不同你搭腔,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面,也會影響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故駐村幫扶干部必須學會說百姓話,做百姓的“同行人”。這并不是簡單地學習當地的方言,而是說話的風格要樸實、切合農村和百姓的實際,要多用地方常用話、歇后語或者季節性諺語。如果村民樂意同你坐在土坎、石墩上拉家常,就說明你會說百姓話,成為百姓的“同行人”了。
當好“同村人”。駐村幫扶工作不是進寨檢查,不是蹲點調研,更不是作秀表演。要祛除自身積存的“官氣派”。作為駐村幫扶干部,要有“進了村寨門就是寨子里的人”“嫁過來的媳婦就是本村村民”的樸實思想,要轉變思想觀念,與村民打成一片,體味村民疾苦,與村民一起同住同吃同勞動、同甘共苦,增加自身的農民酸汗味,才能達到密切聯系群眾的目的。
當好“誠實人”。村民只喜歡埋頭苦干的“誠實人”,不喜歡搞形式走過場的“滑頭人”。駐村幫扶干部要想得到村民的認同和歡迎,不光要做到“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交心、同甘苦),更要以普通村民的身份參與村中的各項活動。該干啥就干啥,不搞特殊化。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要實事求是,尊重群眾意見,不能憑著在機關的老經驗而搶在“寨老”發話前過早定調子、下結論。
當好“知情人”。駐村幫扶干部要注意把握農時規律、遵從農業季節,不能有隨意性和盲目性,每個季節種什么、怎么栽,要尊重村民意愿。不要瞎指揮、強指令,給基層添亂子、給群眾添麻煩。
當好“踐諾人”。最近總是聽到個別村干抱怨說“去年向駐村幫扶干部反映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解決,不曉得是單位怕出錢呢還是駐村干部沒匯報到”等。進一步了解后發現,有的干部駐村很扎實,同群眾交流密切,筆記本上記滿了呼聲與需求,但當駐村時間結束后,這些允諾解決的問題卻沒有了下文。這不僅有損機關單位的形象,也讓基層組織很“受傷”。因此,駐村幫扶干部千萬不要再“打白條”,開“空頭支票”。承諾了的事情,就一定去辦,不要失信于民。
當好“幫扶人”。各鄉鎮、各村組、廣大村干和群眾對幫扶單位和駐村干部寄予了很大期望。希望能幫出一個成果,使基層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但如果駐村幫扶結束后草草了之,既有損機關單位的威信,更冷了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之心。因此,幫扶要講求實效,一年要有一年的改觀。駐村干部要帶著任務、帶著問題下去,準確掌握基層情況,找準問題“癥結”。結合自身工作,做好梳理和總結,對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對“瓶頸”問題,要研究出解決的方法和舉措。對于一些老大難問題,要敢于說出來,敢于較真碰硬,拿出行之有效的整改建議和幫扶措施,力求幫出成效。
如果幫扶干部做到了這些,才是真正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贏得民心、贏得喝彩,才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