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琴瀑布
前日經黃琴,走新路到平寨去,過一個盤山處,濤哥說,這盤山的對岸就是塕嘎箽了,還介紹說那里景觀不錯,有雙瀑布自崖而下,蔚為壯觀。又有三潮泉眼,日三漲三跌,人稱異泉。當然此次因有公務,不能前往,只有擇日而往了。
就在昨日,周末假日,眼觀細雨薄霧,雖說天不是很通透,則也當是個拍攝瀑布的好天氣。我和吳繼和、吳濤及龍燁就這樣邀約前行了。塕嘎箽,從偏城南行,過楊柳塘,到施秉縣的雙井鎮黃琴村,再南行五公里處,也便是塕嘎箽了。這里是施秉和黃平縣的南端交界處。北面的施秉縣,鄉村道是水泥硬化路,路比較窄。光禿禿的山體,全是石頭和草甸,有成群的牛群在啃食野草。南面的黃平,公路是泥清路,路比較寬,標準的鄉村公路。山體蔥蔥郁郁,有高大的樅木,野雞林中飛怒。雖然僅一小河之隔,卻似兩個不同的世界。
圖:黃琴瀑布群
這是一條不大的溪溝,急流漭然,亂石磷磷、路窄崖高。看兩山峽谷,重巒疊嶂。猛回頭,一石橋南北凌空,把兩山間緊握在一起,給山里人帶來了方便。這石橋一半虛掩著,另一半則如月如鉤,這真是:“虹橋千步廊,半在水中央”。橋叫李家橋,興橋的時間無法考證。從工藝及外觀來看,至少興于清代。我試圖尋找它的興建時間,除了橋頭一小土地廟外,沒有碑文。南橋上有新建碑文兩通,立于2012年,只有李氏族人之名若干,沒有更多的說明。這些李氏族人來自于新州、馬號、革夷、城溪、翁山、臺江、旁海、王坳、里長、舊州、仰朵、雙井等地,他們全是苗族。據李氏族人說,他們的入黔先祖是李真。李真與李楨可能是同一個人。李楨,祖籍山東兗州府泗水縣夏箭村,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妹夫,為隴西王,生子李文忠,因剿苗獠于烏允而有功,旋后入(甌)閩削除余寇,進討薊北,屢奏捷功,而敕封曹國公,卒年四十有六,追封岐陽王,皇敕免死牌(鐵卷)“以報爾功”(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制命),爵位世襲。其四世祖李德,欽命同往貴州剿苗有功,贈武略將軍管軍副千戶。命李德之子李不忙、李貴襲武略將軍,入黃平舊州守御。又據《黃平縣明清人物》載,李偵之后李占春,字少白,號樸莊道人,明朝貴州黃平人。其父系衛指揮,官至副總兵。占春系將門之后,卻好文喜客,豪邁不群。明熹宗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以選貢歷云南通判。才識為上官倚重,然落落不得志。明朝滅亡后,隱居,撰《黃平州志》,有藻鑒人倫之際。詩作頗多,存之甚少,《黔詩紀略》錄其詩四首。李偵、李占春是否這些苗族李氏族人的先輩,不得而知(待考)。
橋頭有幾塊大石頭,自己倍感稀奇,仔細瞧瞧,原來大石頭里呈現出很多的生物紋路來。我曾到施秉的甕哨考察過,知道這些都是古生物化石。這些都是三葉蟲科化石及棘皮類動物化石,屬早奧陶紀晚期三葉蟲科大殼蟲屬的光大殼蟲和興仁大殼蟲。此外,在該地層中還發現了最早的直角石化石(頭足類動物,屬直體鸚鵡螺。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今5億年至4.4億年,持續約6000萬年。這些化石的呈現,證明該地區在早、中奧陶紀時期均為海相地層。
北山下有一泉流,四季不涸。龍燁是離此不遠的山凱村人,童年時隨友人至此游玩過,知道這里有“三潮泉”。泉水叮咚作響,尋聲而去,果然有一鴻清泉涌出。志載:“左右眾山伸延,如手摟物,泉伏其間”。泉眼在在一條小溝邊,大如腿腳,深不可測。我們去時,正值泉涌之時,用手掬而飲之,清涼甘甜。這水確實與小溝水溫度相差甚遠。據介紹,此泉一日漲縮三次,早上一般6至9點,中午12點至下午3點,下午6點至晚上9點,流量可沖動水碾,無論是澇月旱年,四季皆然,當地人稱為“日冒三井”,又叫“三潮泉”。大凡奇觀異景,往往都伴隨著傳奇的故事。關于三潮泉的故事,我是在離此不遠的雙井平寨村聽說的。話說,從前,清水江里住著一個老龍王,它有三個兒子。這些龍子成天四處游蕩。有時還跑到村子里去游方場地,與苗家姑娘游方(談戀愛)來。一天,龍王的小兒子去翁板游方,見到大石山阻隔水道,極不不方便通行。百姓知道他是龍王的兒子,推倒這山石不在話下。便對他說,你不如把這石山推倒,你方便上來游方,我們也方便種地嘛。小龍子是個樂善好施之人,回龍宮之后,與兩個哥哥協商,大家點頭稱是。一天晚上,三兄弟拿著趕山棒就去趕山,高大的山石紛紛跌入河谷之中,誰知,一塊大石落到了土地神的房子上,壓傷了土地神。土地神發怒,狀子傳到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傳詣,派天兵天將將三兄弟捉住,并用一塊大石壓住。后來,土地神又覺得這種懲罰過重,就派螃蟹到三兄弟的旁邊挖掘了一個孔洞,讓兄弟輪流翻身。每翻身一次,泉水就從里面流出來,“三潮泉”由此誕生。故事離奇怪誕,其實它是一種神奇的自然現象。
三潮泉北面是塕嘎箽水電站,水電站,1968年始建,裝機500千瓦。1980年1月投入使用。1986年改建,裝機500千瓦,年均供電191萬度。主供谷隴鎮村民用電。高水頭發電站。電站的右邊,是飛水巖觀瀑。這是一個四跌瀑布,自上而下,珠浪沫飛。前安徽泗州直肄州牧賀緒蕃到此瀑后作《飛水巖觀瀑并敘》詩文加以贊美。賀緒蕃 (1830-1911),字幼臣,晚號息廬,清朝貴州黃平縣坪寨村(今施秉縣)人。咸豐諸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起,歷任安徽蒙城知縣、泗州知州,后因忤上官罷官歸。先客居金陵,筑"不波舫齋"與鐘山相對,致力詩古文詞,與江南名士唱和,與鄭珍、莫友芝友善。晚年為鎮遠秀山書院、八寨龍泉書院、平越墨香書院主講,創辦平越高等小學,主纂《平越州志》,著《石波舫詩抄》、《吹夢詞》、《蒙城記略》、《續通鑒綱目》。工書法,擅篆隸等。七旬以外所書楹聯尤為士林寶貴。
圖:塕嘎箽飛水巖
他在敘文中說,“距余居十里曰李家橋,其西有瀑布,飛空數百丈而下,如銀濤雪練,為景絕奇,土人名之曰飛水巖。以僻在夷,徼游者鮮。知而溪路幽險,雖相距至至近,如余亦未嘗往游,光緒乙未(公元1895年)六月,炎暑蒸溽,亟思逭避,乃攜子侄童仆輩持桿而往。日中抵巖下,且釣且觀,目眩心搖,久則微寒侵人,衣襟皆潤,凜乎其不可留也。歸涂賦此以紀游。”詩文曰:“龍湫有瀑布,勝甲東南國。匡廬開先寺,此景亦殊特。昔游遺雁巖,至今若負惹。廬山屐所經,奇勝饜胸臆。蠻荒秘名鏡,乃在吾居側。怯來避炎威,釣循溪西北。耳駭奔雷聲,目搖匹練色。騰空忽飄蕩,霏霧滿屴崱。飛流下千丈,直濤空潭黑。噴薄濕襟裙,可望不可即。人間大熱惱,到此總蘇息。何期鄉里面勝,遲暮求方得。惜哉無好事,文字揚幽仄。倘與名區角,定可齊鑣勒。古來賢在野,迂合每差忒。山水特區區,顯晦何能測。”
作為古代仕大夫,能在避居鄉野之時,縱情于山水之間,尋找一幽靜處,聽鳥鳴、聞水聲、不爭朝夕,閑話品茶。享受自然山水之樂,倍覺身心愉悅,神清氣爽。唯愿時光永駐,歲月靜好。
圖:塕嘎箽飛水巖
在塕嘎箽水電站左側,有一條小河從西南面而來。兩岸山高谷深,有竹林鑲嵌其間。因為則下雨,流水混濁,不知深淺。吳濤說,沿河上去不遠,也就是雙飛水了。既然到了這里,何不尋徑而去?幸得岸藏小徑,跌跌撞撞,我們逆流而上。
圖:塕嘎箽三潮泉涌水的時候
林很深,各種植物也長得茂盛。崖壁之上,乳石高懸,藤蘿漫布。一種藍色的鳥飛竄河澗。一只竹鼠見到了我,迅速鳧水,跨越混水消失在對岸邊去了。
轉過一個灣水,“路”消失了,前面是洪水濤濤,水面如沸滾水,再也不敢前行。抬頭張望,如銀的瀑布直搗谷底。這真是“萬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五疊六疊勢益高,一落千丈聲怒號。”這樣的壯觀這場景,平生確實沒有見過。拿起相機,頻頻舉過頭頂,咔嚓幾聲,希望這壯麗的場景定格。然而,事與愿違,相機卻沒電了。萬不得已,只好拿出像素很低的手機應付。回到家在電腦上打開一看,我才知道自己已照了八百多張了。
圖:塕嘎箽化石
這是在河谷,我們試圖找一處高地對瀑布進行拍攝。作為攝影愛好者,要想與瀑布零距離,必須走“荊棘之路”。我們返回公路繼續上行,希望能找到一處可拍此景的地方。鄉人路過,問及道路,鄉人搖頭。我們只有帶著遺憾,離開了塕嘎箽河谷。
塕嘎箽,生態很原始和完整。就連我這個山里面的孩子,有些植物也未曾見過。可以說,這是一塊純凈世界。如果你喜歡拍照,這里也是非常難得的“秀場”,瀑布、溪澗、奇石、橋梁、泉水、竹園、鳥獸、異果……有太多可拍的沖動。她會讓你平時背負著沉重的心徹底洗滌。
圖:塕嘎箽建于清代的李家橋